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理念,提升教师对德育课程中传统文化主题的理解与教学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学校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效提升育人功能, 11月16日在温州市岙底小学举行了温州市王晓君“名师送教”工作室第二次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聚集传统文化,赋能素养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神所在,发挥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的引领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知识与文化自信同步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
首先,由温州市岙底小学的邵琼琳老师执教《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第一课时。课堂创设“文字博物馆”进行研学活动的大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闯关游戏,发现汉字蕴藏的美。学习活动的创设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接着,温州市南浦小学的林茜老师执教的《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从老师和学生的名字聊起,聊字形、字义以及背后的故事,初探字中的智慧。再以2008年奥运会会徽为例,引导学生通过猜一猜、找一找、想一想的方法体会会徽中汉字的意蕴隽永,学生由此深刻感受到中国汉字的影响力,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工作室学员蒲鞋市小学胡晓雪老师带来《立足素养课堂 弘扬传统文化》的讲座。胡老师从“关联学生生活,打造素养课堂;渗透方式方法,搭建学习支架;紧扣单元主题,弘扬传统文化”三个方面,浅谈德育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研过程中我们应聚焦“学生立场、单元主题、教学支架”等内容,通过一次次研讨和打磨,努力打造素养课堂,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力是一次提升,对教师的教研能力也是一次提升。
工作室学员温州市岙底小学徐余老师作《德育课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和研究》的专题讲座,她指出德育课程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课程之一,我们教师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优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拓展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其次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组织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注重课后教学活动的拓展与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接着进入学员互动交流环节,工作室主持人王晓君老师首先请在座老师用关键词来表达对两堂课的想法。夏海钗老师带来的关键词是“基于学生”。夏老师感叹“传统文化”虽然离学生的生活很近,但是要把近的东西挖深、把学生的情感激活却很不容易。邵老师提到的关键词是“激发情感”。基于岙底小学的现有学情,老师通过一个又一个接地气但又有所提升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度,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文字的情感体验。林老师所关注的关键词是“文化自信”。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就需要老师思考怎样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传承文化的本能。学员们的思维火花不断碰撞,交流互动环节思潮涌动。
最后,由工作室主持人,来自鹿城区教育研究院的王晓君老师带来专家引领——《基于标准,用好教材》。王老师围绕两个关键词对两堂课进行了评价:第一个词是“简约”,简约而不简单。第一堂课活动与活动之间,能给予学生学习的支架,板块清晰。王老师指出,课堂设计越简单,越考验教师的能力,特别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第二个关键词是“素养”。素养导向的课堂要紧扣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在素养导向之下,培养学生自主、能动地去学习。除此之外,王老师还强调德育落点和儿童立场的重要性。王老师细致、专业的指导,为大家指明了今后德育教学的方向。
在这个美丽的初冬,温州市岙底小学全体教师、藤桥学区骨干教师、温州市王晓君“名师送教”工作室学员一同汇聚研讨,对德育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主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愿在场教师以本次教研为契机,深入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小学德育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