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飞歌稻谷黄,丹桂飘香粒满仓。2022年10月29日下午,在这秋高气爽的好时节,我们在腾讯会议陈晓雯名师工作室研修群举行,本次有幸请到了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派名师导师,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学院音乐教研员周琦老师为我们开展专题讲座《走向体验的音乐教学》。本次参会人员有陈晓雯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大荆学区全体音乐教师。

讲座开始,周老师提出问题:如何能产生体验?亲身参与(行动上的实践参与)和亲身感受(感官上的认知感悟)是体验的两个基本条件,这与雷默的两个审美体验也非常吻合:1、表现形式体验:各种音乐语言、表现要素及风格特征的声音面貌的聆听、感知与辨识;2、情感美感体验:各种表现形式带来的感官情绪和内心情感的捕捉与反应。
周老师以“音乐课要去体验什么?”为中心来开展。她结合“柯达伊”的音乐教学理论,阐述由于音乐的本质属性——直觉、审美、情感、实践决定了音乐课程的“体验”属性。接着周老师与我们分享格雷珍《体验音乐》在音乐要素表述上分为两块:声音四大基本属性(音高、音色、力度、长短)和音乐八大表现性要素(旋律、节奏、力度、结构、音色、曲式、风格、和声)。周老师分析了中国式音乐课一直以来的习惯重点在于要听懂、听明白,最后感受一首歌曲的情绪情感,音乐要素往往一带而过。而西方的音乐课通过音乐要素来作为媒介,学生在音乐要素实践中让音乐发生。
周老师通过自身的实践结合大量的理论学习,找到音乐体验的内容:儿童需要学习的音乐要素。敏锐的感知音乐要素和准确地有创造性地表达音乐要素,整合学科知识领域,周老师给我们分析2022新课标的理念,用十个学习任务将四大领域串联。触动核心音乐能力的培养--听觉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发展孩子们躯体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讲到音乐要素行为目标体系的重构与重组,周老师说“要有大局观的备课,而不是孤立的一节课,模块化的去上课,前后的歌曲可以没有联系,从行为来检验学习效果。”音乐课综合课设计的三种课型:1、围绕某一要素展开的综合课2、围绕多个要素展开的综合课3、围绕某一作品展开的综合课。用课例《船歌》,《大鹿》做讲解,并指出音乐综合课的特点:1.教学目标指向音乐要素;2.教学材料呈现多样化;3.教学过程体现活动化(体验)。
接着,周老师主要围绕“音乐课中应如何体验”来进行讲解。
老师们都知道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音乐体验,但是实践了=体验了吗?周老师引用了雷默的一句话“音乐体验的价值来自其自身的内在的、自给自足的的性质。”“有效的音乐体验应该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而且全身心投入的体验。”周老师用《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来讲解如何让主动学习发生,解决附点问题,学生用身体表达乐句,表达音乐。用姜怡萱老师《胡桃夹子》的微课视频及《哈巴涅拉舞曲》带领我们了解体验的多样性,巧用道具来表达了整曲音乐。体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做来感受音乐,而不是把老师知道的告诉给学生。新课标的理念是从知识的传递到知识的建构,学习应该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传递给他,音乐新课标也更重视真实性的学习。

答疑解惑,探讨交流
提问环节鲍丹霞老师提到“ 结合现在的新课标,从哪一块着手实施 ”,周老师讲述了她们团队对于新课标做的解读,反问老师们“思考一下,今后的课堂我们能不能多一些事给学生做,学生是喜欢自主表达的,如何引导学生自由放松表达出来!”朱彩珠老师提出对于课堂设计的疑惑,周老师解答到课堂设计的一定要结合音乐意境,音乐要素的捕捉都要紧紧抓住音乐本身。黄颖颖提出疑惑,“有没有思路帮助我们更好的解读教材,抓住音乐要素”,周老师讲解到,老师要学会借助已有的资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音乐要素是非常多的,如何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就考察到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老师们的提问发散,有深度,都是目前在教学中遇到的疑惑,周老师给出解答,并抛出新的问题引发老师们的深思。

老师的成长,没有捷径可言,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提高和历练。相信今天的学习每一位成员都取得了极大的收获,在教师成长路上,要不断更新观念、刻苦专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及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撰稿:谢宛静、石婵婵
发布:万林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