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金文钦 > 本市信息 > 生问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记温州市金文钦名师工作室第5次研修活动

生问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记温州市金文钦名师工作室第5次研修活动

浏览量:1696|发表日期:2022-10-09|来自:

2022年10月7日晚上,温州市金文钦名师工作室第5次研修活动在线上顺利开展。本次活动邀请了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优课”评比小学数学专家组组长,杭州市滨江区教育研究院的顾志能老师作 《生问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专题讲座。“温州市金文钦名师工作室”钉钉群、“瑞安小数一”钉钉群、“瑞安小数二”钉钉群、“四川省南部县小数”钉钉群进行了四群联播。


直播开始前,工作室导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温州市名师金文钦老师为此次活动作简单的介绍,并引发我们思考:“生问课堂”与数学核心素养有何关联?如何看待“生问课堂”的教研价值。与会老师带着这两个问题踏上了今年国庆游玩的最后一站——“生本课堂”研修之路。

    顾老师先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向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诠释了“生问课堂”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再借助大量的教学实例,生动详细地向我们阐述了“生问课堂”的名词释义、教研价值、教学实施三方面内容。 

“生问课堂”与核心素养

顾老师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教学实例《容积的练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据顾老师统计,《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目标”、“教学建议”等部分,共约50多次提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此高的频率,充分彰显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非凡力度。顾老师指出: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开展数学探究活动,不但锤炼了学生的数学眼光,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落实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生问课堂”名词释义

顾老师以三上的《笔算除法》为例, 从两方面向我们解释了“何为生问课堂?”。第一,学生提出问题的课堂;第二,生长问题意识的课堂。顾老师强调:教师要依托一定的材料,把握合适的时机,采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自主释问,真正做到“学生提问,以问引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生问课堂”教研价值

“生问课堂”有何价值?顾老师主要从三方面阐明: 1.改变学生只答不问的学习习惯。敢提问,会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更是一种宝贵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是“思考”,它是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绝佳载体,所以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最好场所。2.落实创新意识培养的课程目标。看得出别人所看不到的问题,提得出别人所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以此来落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程目标。3.丰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样态。“生问课堂”,课堂上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的,提出的问题还成为了全班同学一起探究的内容……如此的课堂,学生兴趣更高涨,参与更积极,思考更深入;如此的课堂,学为中心、生本课堂的特征更明显,它是符合课改理念的一种课堂新样态。

 

“生问课堂”教学实施

顾老师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给我们分享了“生问课堂”课堂教学关键过程的实施要点。1.把握学生的问题:日常备课时,我们要多想一想学生的学习心理,大致预测学生在哪里会有问题,会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借助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精准地捕捉并确定学生的问题。2.设计提问的材料:教师可以通过恰当改造教材资源,或精心创编冲突情境,或直接利用学情信息,或合理借助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3.规划课堂的结构:课前理清教学思路,确定课堂结构,有利于教师在课堂实施时,明晰教学的方向,把握教学的轻重缓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并行式、渐进式、聚焦式或深化式等课堂结构引导学生深入开展问题探究。4.落实教学的要点:顾老师分别就提供材料、语言引导、板书记录、梳理问题、组织探究、结果反馈、回应问题等教学关键过程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指导。

   

顾老师以《新课程标准》为背景,将专业理论与精彩课例相结合,干货满满,老师们倾耳聆听,受益匪浅。活动的最后,由我们的导师金文钦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简短而深刻的总结。

“生问课堂”,非一日之功,让学生提问,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让自己的专业更加精进。相信我们的每一次努力和探索,都将带来新的收获与成长!

(撰稿:丁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