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笑蕾 > 本市信息 > 谈谈“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席,怎么办?” ——温州市黄笑蕾名班主任工作室第43期线上主题研讨成果

谈谈“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席,怎么办?” ——温州市黄笑蕾名班主任工作室第43期线上主题研讨成果

浏览量:975|发表日期:2022-04-13|来自:


          谈谈“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席,怎么办?”

——温州市黄笑蕾名班主任第43期线上主题研讨成果

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在大家庭里学习交流成长,为了提高自身素养,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工作室的成员们有理想、有智慧、有干劲、有情怀,沉稳睿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个班级的经营不光要经营好学生,还得经营好家长,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同盟军,成为我们家校教育最得力的助手。本期就《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席,怎么办?为主题研讨,大家展开头脑风暴,一起畅所欲言。

一、父爱缺席的根源

1.爸爸不想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有很多男性都觉得养孩子是女人的事儿,所以就很少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例如当有的爸爸看到孩子伸着手需要自己抱的时候,就会拒绝孩子并将抱孩子的任务交给妈妈。因此,有的爸爸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从来不关心,也不会在孩子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这部分爸爸往往觉得在孩子的成长中,自己不需要参与。

2.家庭的经济不允许

还有些家庭的经济情况较差,所以很多爸爸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都会选择到外地打工,赚取更高的工资。还有的时候,爸爸为了多赚一点钱,在一些节假日就会选择不回家,因为这样可以省下路费,等到过年的时候给孩子多买一点衣服。所以这部分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往往因为现实生活,没办法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就算想要给孩子关心,但是现实生活却不允许。

3.家庭里长辈的干预

有时候父亲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缺席,也不完全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家里的长辈在其中也会干预到父亲的参与,例如有的妈妈看到爸爸回家,就会让爸爸帮忙带孩子,但家里的长辈往往比较心疼在外工作的爸爸,就会让爸爸去休息,这样做又会使爸爸更少的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让孩子更加缺乏父爱。

4.妈妈对于爸爸缺席的态度

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教育孩子是需要爸妈一起参与的,但是有些妈妈对于爸爸教育孩子的不负责任,是并不在意的,很多妈妈往往觉得自己一个人就能够把孩子教育好,而且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自己也会第一时间提供帮助。这样会使爸爸觉得妈妈是全能的,妈妈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好,即使看到孩子有不恰当的行为也不会说,反正有妻子在,这样就更加不会管孩子了。

发表观点学员:陈佩佩、应文燕、刘时玉、邢菲菲、吕小雅

二、缺失父爱的影响

1.孩子心理受到影响

儿童缺失父爱,首先会影响他们的性格、心理及安全意识,然后会影响孩子的品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家长可能为了方便联系,给孩子买了手机,这些行为或许是出于好意,但由于监督不力,反而给部分孩子造成了过早的沉迷于网络和一些电子游戏当中,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

2.孩子对待事物缺少积极性

“父爱如山”当班级里有些妈妈在感叹:我们家的爸爸,真是“父爱如山”——拿着手机,窝在沙发上,稳如泰山。当课堂上,提示孩子,周末可以让爸爸陪你一起做什么力量活动。有孩子总是很无奈地说:爸爸不会陪我的,妈妈陪。当有些需要爸爸参与的活动,总能看到妈妈独自揽活:老师,我们家我出场可以吗?无奈地独自承担。是的,对于众多家庭来说,爸爸真是“贵人”,不轻易出场。特别是男孩子长期处在“单亲抚养”状态,阴盛阳衰,动不动就焦虑、哭泣。

3.孩子感受不到父爱

在农村出现了很多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父亲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家,回家后也只是给孩子们一些物质上的补偿,之后很快又回到了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中。作为父亲,他们不能关注到孩子们成长的心理需求,更不能给予他们持久有效的关爱和教育。所以存在这些现象的家庭,父亲要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爸爸在孩子童年的缺席会让孩子缺失勇敢和自信,因为爸爸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生活中,我常有的一个自动模式就是,当一件或者许多件不好的事情袭来,当我那么努力,事情却依旧不如我期望中的改变时,我内心就会出现想要放弃的想法,我就会觉得泄气,心情瞬间跌落谷底,然后就是不可控的使性子,闹不愉快,然后再好起来。

发表观点学员:陈佩佩、应文燕、张君、叶聪慧、李思思

三、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曾在心理咨询师罗近月的《生活需要幸福力》一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曾经的你被如何对待,其实你永远都没有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如果你看起来已经忘记了,那只是你换了另一种方式在记住他”。正如从小到大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很幸福,认为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完全没有受过伤害,但其实,那些被父母忽视的真实感受都藏进了自己的潜意识里。缺失了爸爸陪伴的童年,孩子的成长会不完整。

1.改变传统观念,强化父亲角色意识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优秀的职场女性也越来越多。但职场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往往让她们不能够独立承担孩子教育的任务,父亲参与孩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父亲负责养家的工具性角色定位深入人心,导致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被边缘化和虚化。

但是,孩子的成长、情感和人格等建立都需要父母亲的共同参与,如果父亲缺席孩子的教育,就非常容易疏远孩子,产生隔阂,甚至容易引起家庭矛盾。所以,父亲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家庭的供养者,更是孩子的教养者。强化父亲的角色意识,产生更多的父亲角色行为,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2.父亲要尽量花时间高质量陪伴孩子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父亲要在工作和教养孩子之间找到平衡点,尽可能把时间用来陪伴孩子。每天早点回家,少些应酬,减少个人兴趣爱好时间,是能够挤出时间关注孩子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就没法准时回家或在外务工的父亲而言,哪怕通过视频、电话和孩子交流,即使是简单的一句问候或几个眼神交流,孩子都能够感受到父爱的存在。同时,父亲陪伴孩子应该是高质量的,而不要觉得自己呆在家里就行,更需要经常关注和参加孩子的活动,充当孩子的玩伴,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陪孩子搭积木玩游戏,帮孩子洗澡,一起到户外运动。在陪伴孩子过程中,真正聆听孩子的心声,成为孩子信任的好友。父亲角色会一直影响着孩子,成为孩子性格、智力和情感的关键养分。

3.母亲要大力支持孩子父亲参与家庭教育

孩子成长过程,父亲所发挥的作用是母亲不可替代的。父母亲共同参与家庭教育,孩子往往更加乐意和人交往,性格也会更加自信、勇敢和开朗。母亲对孩子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支持程度关系着父亲参与孩子教养的乐意度。

研究表明,母亲对孩子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支持会让他履行自己教养职责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受到妻子鼓舞的父亲往往更能当好父亲。所以,母亲要相信孩子父亲的教养水平,充分肯定和信任,除了支持孩子父亲参与家庭教育,还要积极打造机会,让孩子父亲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孩子教养。在孩子父亲遇到教育难题的时候,要共同努力去解决。

 

发表观点学员:李思思、应文燕、刘时玉、吴雪燕、吴珊珊、吕小雅、高由由

四、有效的实施办法

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改变家长的观念,要让父母知道,尤其是要让爸爸知道:家庭教育是我们家庭成员共同承担的职责。我们一定要强化父亲在教育子女当中的作用,注重强化父亲的角色意识,增强他们教育子女的观念,把家庭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义务,并且能在实际行动中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职责来。尽管有时候爸爸妈妈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面有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但我们不能忽视父亲的教育作用。

1.创造时机

创造孩子和父亲相处的机会,促进父亲和孩子的亲子互动,让父亲与孩子增加接触和加深了解,发现乐趣,逐渐将时间多花一些在亲子陪伴上。让父亲更好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需要父亲更了解孩子的情况。这样才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孩子也更加乐于接受爸爸提出的要求。因此,不妨特意留出一些父子/女交流的时间,让他们彼此多了解,加深亲子感情。如让丈夫接送孩子上学、开家长会、跟老师沟通、带孩子买学习用品等。妈妈要适当释放自己,妈妈们的价值感不仅来源于丈夫和孩子,还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放弃自我的学习和成长,当自己越来越优秀,夫妻关系越来越和谐,孩子的成长自然也会更加快乐。

在家校沟通中,还需定期及时和孩子的爸爸沟通,让爸爸发挥亲子教育中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一系列的活动:①我的爸爸,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爸爸的小作文,然后将这些文章编辑好发布班级公众号,让爸爸们特别阅读关注,促进亲子交流。②发现班级里优秀的爸爸,将榜样爸爸的事迹发布公众号,宣传,请榜样爸爸给班级家长做一个分享会。  

2.唤醒意识

根本还是要转变爸爸们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观念,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而应该是父母双方共同的陪伴。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妈妈无法代替的,可以让爸爸们通过一些具体例子,了解到爸爸在亲子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明白父亲缺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影响是非常不好的,同时让父亲要积极转变自己的观念,投入时间和精力关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抛弃过去陈旧的观念,不再认为家庭教育是女人的事,而是认识到自己可以给子女更多的东西,并且可以在同子女的感情联系中得到许许多多心理上的满足,在亲子良性互动间寻找快乐。爸爸读书会,推荐爸爸们阅读《6A的力量》的等父爱的书籍。如爸爸陪孩子阅读绘本《和爸爸一起读书》。请班级的孩子录一段视频或录音,里面是采访孩子对自己爸爸的印象或心生,让父亲感受到孩子的渴望或内心的需求、失落等。让爸爸们走进孩子内心,引起触动。请孩子们写信给爸爸,让爸爸给孩子回信的方式。举行亲子游戏,爸爸参加。发现班级榜样爸爸,散发正能量和示范作用。     

3.宣传教育

提醒父亲陪伴孩子不能看时间量,而是看与孩子接触的强度、力度,和沟通的深度,在孩子发生关键性事件、转折性事件时介入了多少。如果对孩子不理解、不尊重,对孩子不管不问、严厉冷漠,即使天天与孩子在一起,也是父亲教育缺位的一种表现。作为班主任,我们要重视和学生妈妈沟通的同时,也要注重和学生爸爸的交流。经常分享一些好的育儿案例、故事对班级中的爸爸进行熏陶。逐渐从思想到行为上带来改变。让他们意识到爸爸这个身份,才是一辈子的工作,并且无人可以替代。爸爸的陪伴在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至关重要:

0-3岁:语言发展期,父亲参与越多,孩子语言能力提高越快。原因是爸爸不会经常说宝宝语,使用的是成人语言,更能刺激语言的发展。

3-6岁:能力发展期,孩子开始模仿。爸爸身上的男性特质,是孩子的重要榜样。爸爸的言传身教,能够帮助孩子认知世界真实的模样,分辨善恶。

6岁之后:孩子开始上学,所面对的环境会比6岁之前复杂,需要学会如何面对困难、抵抗挫折。更重要的是爸爸要发挥“规则”作用,让孩子懂得自控。

不仅仅在人生中重要的时刻,其实孩子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进步,都需要父母双方的积极参与和正确引导。

发表观点学员:陈佩佩、刘时玉、吴雪燕、吴好、胡淑芳、钱慧、郑晓旭

【主持人小结】

在本次“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席,怎么办?”的主题研讨中涌现了一大批积极分子,共评出15名“学习标兵”:胡淑芳、叶聪慧、吕小雅、吴好、高由由、陈佩佩、应文燕、钱慧、李思思、邢菲菲、吴雪燕、郑晓旭、吴珊珊、张君、刘时玉。学习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目标,只有在共同的目标下努力奋斗前行,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拥有更多的收获。相信在蕾蕾导师的带领下,我们会有更大的进步,学到更多的知识,拥有更多的收获!

43期线上主题研讨蕾蕾导师总结指导】

本期主题源于工作实际情境,即一个真实的案例,同样也是一线班主任需面对的常态亦热点话题。很有必要引发学员们进行探讨。本期主持人李思思学员,高度负责,积极主持,认真提炼研讨成果,并在规定时间内按时提交文稿,真棒!这种高效能品质值得每位学员学习!学员们针对当下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现象,深入思考,碰撞火花,直击“要害”,抓本质,突重心,谈策略,层次清晰,操作性强,很接地气。

我们都知道,要想改变“父亲教育缺位”现象的关键在于“意识问题”。很多家长因无视教育陪伴的重要性,很狭隘地认为工作第一位,没工作哪来养家?这没错,但工作与家庭教育需平衡,孩子与工作的重心需敲定。如果这些教育核心问题看不透,那么家长们根本就无法打破“父亲缺位”的怪圈。“改变感受,才能改变想法,改变想法才能改变行为”。故,父母亲的认知与意识的改变,是突破这一“怪圈”的关键。作为班主任,我们还需不断学习相关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与技法,不断自我提升,才能更好地为家长服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服务。以上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责任编辑:陈佳慕

                                        审核:黄笑蕾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