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华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所有成员齐聚在瓯海区温大附中,参加第八次名师工作室活动。来自21中的德育副校长林甲景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中小学美学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以电影德育课程为例》的讲座。该讲座是林老师10余年电影德育选修课实践中不断思索的总结,也是林老师以电影为载体进行德育课程建设的成果结晶。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过程,林老师从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流程,课程特点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试图让我们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对课程的全貌有个整体宏观的把握。林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图片和文字并举,既有电影片段的现场举例分享,也有精当意赅的理论提升。我们在坐的所有成员无不对林老师精彩的电影解读和清晰的课程建设赞叹有加。

首先,林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他认为电影作为一种让学生喜爱,视觉力冲击力强的教学载体如何在引导和构建方面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所契合是确定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通过林老师的讲解,我们发现林老师从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化两个层面对课程进行了顶层设计。首先是电影选修课培养什么核心素养?林老师从电影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认为教学需要美学。未来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美的一种欣赏,追求和创造。通过电影这种视觉艺术的植入和熏陶,让学生从感官的刺激,感性的认识提升到对美的一种深度的解读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对美一种新的理解和思考,达到德育育人的效果。电影艺术的美是多重丰富的,林老师举了一个古人为甘于牺牲的英雄举行葬礼的场景来为我们展示电影多重的美。电影镜头从整齐庄严的军姿,注目英雄火化开始。漫天的孔明灯点缀满天,悲壮的哀乐奏起,响彻天际。一首秦腔版的出塞曲随着军乐铿锵响起,勾起了学生的记忆,也让学生身历其境。短短的2分钟电影镜头后,林老师就抛出一个问题:这段长城下葬英雄的场面体现了哪些美?我们私下自捋学生会讲出场景美因为整齐庄穆的军容,漫天的孔明灯;音乐美因为铿锵悲凉的乐曲烘托出铿锵的哀腔。但是林老师却提出了五种美。其中的人格美:突出英雄为国家而战死沙场的高尚人格。文化美:中国传统的秦腔,中国古代的诗词,古代代表性建筑。最后的一重美是学生需要用心体验来感悟的,也是这个电影片段的精髓:一个人的死亡原来是可以充满着美的气息。林老师以这个电影场景解析为切入点,很好的解释了电影在美学教育中的优势,通过个人的解读,学生确实能够在观影后通过老师引导和助读体会电影镜头的深层次美感。此外,他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电影课程美化德育的落脚点。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我们要爱国,敬业,诚实,友善。之于学生,如何让爱国落入心头,泛起涟漪。沂蒙山六姐妹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一个从未和丈夫见过面的沂蒙山妇女,为了中国红军革命,组织人们为其送粮送衣服;唯一一次和丈夫见面就是丈夫死后的遗容。丈夫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全村老百姓的生命,他和大哥一道毅然决然地拥抱死亡。给学生展示的是最后沂蒙姊妹为自己的丈夫祭拜的片段,悲哀的唢呐声,飞舞的白花和随风起飞的纸幡,还有沂蒙村大小100多人齐跪的场景所揭示的爱国主题:为了顾全大局,为了集体的利益,几个人的牺牲是难免的,但是也是崇高的。
电影的美有了,学生也能感受到美了,那么其中哪些电影中的美是和德育有关系呢?林老师抛出教学目标实践的几个升级版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认为德育和电影艺术的美产生契合是自上而下,所以他重点研究了我们中小学生德育的要求,并进行了归纳。他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德育要求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个年龄段,德育的要求无外乎以下四种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教育);我与社会(爱国教育,文化教育,法制教育…);我与他人(孝道教育,友谊教育);我与自己(习惯教育,规则教育,自信教育等)。所以林老师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就把电影内容的选择放在了这四种关系上。这就是他的3.0版的第一次目标段。那么如何建立各个子标题下的小目标呢。林老师根据电影类型和特点与学生主要的德育主题相结合,确立了第二层次目标。比如我与他人的子目标下分为四个小目标:亲情,友情,师生情和人性。林老师把人性的分析纳入到我和他人关系中来是从电影美学的角度考量。优秀的电影从不会以黑白对错二元悖论来脸谱化其中的角色。而是根据人性让好人在特定的情形下露出邪恶,让坏人在某些不起眼的场合透露出心存善良的一面。而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无奈在这些细节暴露无遗,也成了学生为之思考,从而影响自己行为和方式的主要突破口。林老师以好人vs.做了坏事的人作为曹文轩同名小说改编电影的一个讨论主题进行分享。他认为学生通过观看影片能够建立理性的交往态度。孩子们不能以一件事情的好坏,或者对自己而已的好恶来对对方的整个人品做道德的判断。学生们应该了解到大部分是做错事是有原因的,其中有客观的原因,也有关于人性。通过引导和解读电影中与日常生活接近的情节,帮助学生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得到德育的目的。

接着,林老师就课程内容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德育电影课的主阵地是班会课。而班会课的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在于备课。电影选修课的的特点在于教师对于电影内容的解读,而解读的侧重点不同,解读的深度,角度,广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效果。换句话说,一部电影可以同课异构,一部电影老师的解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学生习得的效果,和达成的教育程度。林老师认为根据德育目标下的几个子目标,加之电影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理论角度来试着进行探索。一.主题阵地的启蒙化。小学初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摆脱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论,缺少理性的分析。而电影中的太多人性的深层考量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教育题材。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为了偷懒,自己巧设明目,让其他小伙伴为他刷篱笆。而且小伙伴还要争相贿赂才能得到刷篱笆的奖赏。从汤姆而言,汤姆是聪明的,既免除了劳苦,又得到了奖励。结果是好的,但是行为的出发点是好的吗?从小伙伴的角度看,为什么他们要争先恐后去做以前看不上的事。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还是觉得会被别人看不起呢?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和认真思考以后又会觉得这种行为怎么样的呢?林老师的问题的确值得学生,包括我们大人深思。更关键的是这种聪明or己所不欲施于人的讨论是否在现实当中起到作用,当学生在现实当中碰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如何给学生做出更明确的指导呢,这确实是课程外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换句话说,学生在解读电影的过程当中,应该以上帝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大胆地提出异于电影处理的观点,从而以电影创造者的角度来重新解读,重构一些电影片段,从被动的解读者转化为主动的再创造者。林老师以伊朗电影小鞋子为例,讲述了课前课后的故事。小主人公想获得跑步第三名为了奖品小鞋子,因为他和妹妹只有一双鞋子。而不小心获得了第一名,他很难过,因为他就是向着第三名去的。林老师设计了一个对象化的好题:如果你是编剧,你会设计主人公获得第一名还是第三名?为什么?他接着说,自己一个和学生年龄相仿的亲戚孩子提出了一种解释:为什么导演不设计成孩子在跑步过程中第四名和第三名之间来回徘徊,最后获得第三名呢?“林老师觉得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们在设计题目时,可以更多元。他说一个学生如果能够在问题之后提出自己的理解,并自圆其说。电影解读课的要求就达到了,学生不仅自己得到了提升, 老师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第三. 教育主体的自由化。林老师这里把教育的主体的中心赋予老师。电影的同课异构体现了老师解读的自由化。《快跑吧,爸爸》从父亲角色的不同就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线。作为教练,父亲的以身作则,科学训练,不屈斗志成为两个女儿成才的客观因素;另一个角度从人生导师出发,作为一名父亲,他不想让女儿重蹈一般印度女孩早早嫁人生子的桎梏,毅然帮助走上职业女性的道路。其中的鼓励和自我超越是作为一个父亲为子女所做的一切。通过对电影的独立,深度的解读。林老师认为,任何一部好的电影,纵然主题相同,但是对主题关键词的不同选择,角度的把握不同,都能衍生出不同的电影欣赏课程来。
除此以外,林老师从电影选修课课程特点的角度来进一步阐述课程设计方面的技巧。他认为电影是有镜头说话的艺术。不同拍摄镜头的运用蕴含着作者,导演对电影的不同解读。他把电影镜头分为特写,鸟瞰,循环等七种,并根据不同镜头突出重点不同,来对应不同的对应主题。比如,印度电影最后一段特写,一个以成绩为主旨,只关注优秀学生,轻视其他学生的教务处主任收到了一个学生给他象征行政职务的牌子其中写着prefect不等于perfect的字样。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电影以特写镜头的方式揭示该影片的主题: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是无法胜任教务主任这个职务的。
林老师两个小时的讲座只不过是他整个课程的粗略介绍,其中还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分享内容由于时间关系却无法展开,让在座的学员深为惋惜。大家纷纷表示林老师系统的电影德育课程为名师工作室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其中的课程目标的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以及以电影课程为依托辐射的周边推广课程系列都为我们班本系列课程的开发起到了“他山之石”的作用。我们工作室的成员纷纷表示期待与林甲景老师下一次更多时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徐老师跟我们分享了第二届长三角家校合作交流会的心得体会。他提出基于马斯洛效应的基本心理需求理论更加符合当代学生心理需要。建议学员在班本课程建设中注意处理师生的关系。他说:“只有处理好了师生关系,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学生心中。只要班级创设了满足学生自我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的班集体环境,学生就能够真正地获得学习知识的动力,学会自我发展并与周围的一切和和平相处。